回到主页

学马克思主义的支教老师的思考

美丽综合 > 招募 > 招美丽中国准项目老师月刊募
· 美丽综合,招募,招美丽中国准项目老师月刊募,来源:侯立信(广西2016-2018届项目老师)

侯立信,别名富贵,毕业于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美丽中国2016-2018届项目老师。现支教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隆安县那桐镇那元村小学,16学年担任五年级班主任,四五年级数学老师;17学年担任一年级数学老师、体育老师,全校信息技术老师。

此前,富贵接受招募君一次非常严肃的采访,各位准项目老师好好学习。

  

招募君:听说富贵深受孩子们的喜爱,江湖地位十分之高,且孩子们的变化非常大。请问富贵是怎么做到的?

侯富贵:在来到美丽中国之前,很多人问过我:你去了村子里面会干什么?而我确实也想过很多次这个问题,但最后思考的结果是:不知道。

这个“不知道”有几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我”,我不是师范专业毕业,没有接触过教育方面的理论,唯一可以作为参考的是我一路求学的经验,但这些都是20年前的东西了;第二个层面是学生,我没有见过我的学生,不知道学生的情况到底是什么样子的。我一直认为,给学生想要的和给学生需要的是教育中最重要的事情。如果我的学生就是打算上一个职高,有一技傍身可以养家糊口,那我就应该尝试给他这个技能,或者给他这个技能所包含的知识,或者帮他培养在这条路上需要的心态;第三个层面是社会,或者说是社区,或者说是学生的家人、亲戚、朋友。儿童之所以被称作是“孩子”,不光是因为他的年龄小,也是因为他在这个社会或是家庭中处在一个正在成长、且需要呵护的阶段。就像刚发芽的小苗,成长十分迅速,但它受环境的影响很大。当地对于教育的理解和态度是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成长的。所以在不了解学生以及当地情况的前提下,很难做出判断。

这也就基本说明了我怎么样去“改变”学生:

相对应的,我在“改变”学生的路上,先是提高自己,学习一些基本的教育知识及技能,然后去了解学生,了解社区,之后再根据学生或社区反映出来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再次学习、实践。这就是我的方法,我可以说得更具体,但是我想表达一个前提:以学生为中心。见到学生之前,任何的猜想都只是猜想,任何别人的经验都只是参考。到了项目地,还是要客观把脉,客观分析,根据学生、社区情况的不同采取相应的措施。

我就是这样“改变”了问题班。学生不自信,但是爱画画爱做手工,就给他们上美术课,让他们找到在课堂的自信;学生和老师对着干,就自学“如何说”,改善和学生的沟通;学生不懂得尊重,就先尊重他们,和他们一起制定班规;家长对教育不重视,就开家长会、家访;家长不会处理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就带他们一起学“正面管教”,教他们如何和孩子沟通。

“问题班”的问题肯定不是单一的,也不会有哪个方法或措施可以用到所有的问题班,只有“以学生为中心”的心态是通用的。所以我不觉得我是在“改变”什么,而是我带着他们一起突破什么,成为什么。

broken image

(被学生“宠溺”的侯老师)

招募君:近两年时间感受到的农村教育发展现状,存在哪些问题?这些问题对农村教育有什么影响?

侯富贵:结合上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我也只能回答我们村的一些情况,希望能够为各位提供一些参考。那说到这里,我又觉得我来谈问题可能有些片面,不如我先介绍情况,说些我观察到的,各位来判断问题出在哪里。

我们村去年统计的年人均收入是7950元,国家划的贫困线是3500元。根据我的观察,这个7950元是有一些不真实的,这个不真实不是有水分,而是有隐藏。

我所在的那元村距离南宁最近的地铁站只有37.8公里,在广州到昆明的G80沿线,距离最近的高速口只有5公里。这个高速口叫做“浪湾华侨经济开发区”,有很多工厂及种植业基地。在这里打工,如果日结的话一天的工资大约是80-100元。

根据这一点,可以分析出来很多东西。比如我们村的外出务工人数较少,人均收入相对较高等等等等。这也和我观察到的一些情况是吻合的,比如说我们村里基本家家户户都有小车,这些车多数价格在7-12万,有一些甚至更贵;比如说我们村小学的留守儿童比率只有8%;比如说我的学生每天放学都会到门口买零食,放学回家有电脑可以玩的有40%,有电视可以看的100%,一年级就有手机的30%。回归到教育上,这些数据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这只是经济方面而已,教育不是一个单一而独立的问题,随着经济等其他方面的变化和发展,教育问题的具体表现也不同。“让中国所有的孩子无论出身都能享受同等的优质教育”是个大命题,我们任重而道远。

broken image

(侯老师在家访)

招募君:富贵还有什么话想对准项目老师说?

侯富贵:先明确目标,我们支教到底是想要给当地留下些什么?或者说,我们留下些什么,对当地的发展最有帮助?

两年快要结束了,在这两年间我思考过很多次这个问题的答案,有些阶段觉得是知识,有些阶段觉得是眼界,有些阶段觉得是爱。如果专注于教育本身的话,我们要思考的问题其实就变成了“我们希望孩子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broken image

(侯老师学校的孩子们)

  

各位准项目老师应该感受到了,这的确是一篇严肃的访谈纪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