僻静的街道旁,有一家杂货店,只要写下烦恼投进卷帘门的投信口,第二天就会在店后的牛奶箱里得到回答。人们的心里话在这里均可以寻到一个专注的倾听,一个耐心的回复。这是东野圭吾先生笔下的解忧杂货店。
而在广西大山深处的一所小学里,也有着这么一间解忧杂货店。

加让宣明小学的黄长德老师为他们学校的孩子们把书中的解忧杂货店搬到了现实中来。解忧杂货店搭建了一个平台,把山里的孩子和山外的优秀人群联系起来,进行一对一的书信交流沟通,形式是只采用最为质朴的书信。没错,只是书信,不能通过任何网上的渠道,如微信、QQ 等。学校在心理咨询室或空教室安置一个信箱, 这个信箱就是供孩子投信的。这个信箱就如同东野圭吾的书中牛奶箱一样。孩子把自己的小梦想、生活中的小烦恼、心里话等都可以写在纸上投进信箱。不久,就会有一封从山外寄过来的信。从此,这个寄信人就会一直与这个孩子通信。

孩子将自己生活中的喜悦或烦恼、好奇与困惑,不经意间萌生出的小小的梦想等都可以写在纸上投进信箱,不久,就会有一封从大山外面寄回的信。信里有诉说与倾听,有关心和问候,有分享和引导,有大山中的欢声笑语、花鸟鱼虫,也有城市中的五彩缤纷、忙碌无奈。

“姐姐,你是研究生吗,我爸爸看了你的回信都高兴坏了,高兴的都快不跟妈妈说话了!”
“姐姐,我开始慢慢试着跟朋友相处了。”
“姐姐,收到你的来信我很幸福”
孩子从信纸上,从字里行间中感受着解忧人的陪伴与爱,享受着这一份神秘的情感连接。
孩子莫名地信赖远方的大哥哥大姐姐,他们愿意敞开心扉地沟通,也愿意尝试着去改变。
孩子在接收文字中的信息的同时,就在潜移默化地受影响着,对山外的世界多了一份向往,又或是添了一定程度上的新的认识。

2017年12月,云南地区的解忧杂货店实体店正式“开业”,并收到了解忧人赠予学生的书籍和花种。截止2018年5月,解忧杂货店已在5所项目学校中落地生根,这些项目学校分布在广西南宁、云南等地区。参与学生人数达250人,外界解忧人超过150人,80%解忧人为在校大学生,97%解忧人是本科以上学历,学生与解忧人通信数量达300次以上。
解忧杂货店的策划人黄长德老师谈起自己对解忧杂货店未来的期待时表示:希望解忧杂货店可以一直存在下去,哪怕只有一封信件。简单却真挚!希望越来越多的孩子们都能拥有一位自己的解忧人,希望越来越多的有爱之人也可以拥有一位自己的小笔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