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主页

校友故事 | 明振洲:从美丽中国毕业,我们为什么怀念ta

· 校友故事

写在前面——AI说

曾经的我们,来到乡村,在摸索中学着平衡理想、期待和现实。

结束支教,那段日子却变成了许多人记忆角落里最难忘的珍藏。两年的教学实践,与孩子们的相处,拓宽的知识边界,多元的文化理解……究竟是什么让那段日子如此与众不同?

本期的校友故事我们邀请到了美丽中国2019级校友明振洲老师,听他讲讲那些平淡而不平凡日子里的收获。

 

受访嘉宾

明振洲

美丽中国2019级校友

曾支教于云南省临沧市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勐勐镇贺六完小

● 毕业于湖北师范大学;走过很多地方,在浙江,湖北,安徽和云南留下过足迹和记忆;

● 想成为一名好的“老师”,教过语文,喜欢历史,正在学着教好物理;

● 给自己的寄语:好好生活,平静内心。

 

broken image

我相信生命的意义在于追求幸福,在于寻找兴趣。教育是为人生做的准备。

——《夏山学校》

人生总是会面对一次又一次的选择:有时是遵从内心,也有时是迫不得已;有时会坚定执着,也有时会犹豫彷徨。

但不论怎样选择,无愧于心都该是我们的追求。

那么,对于曾经选择支教的人,以及正在打算加入的人,这个决定都不是那么轻松:这关涉到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关涉到个人的职业规划,也关涉到家庭期待。今天,我们不提建议,而是溯洄时间的河流,看一位校友的选择——曾在云南临沧支教两年的明振洲老师。


今日

语文老师教物理

 

三月,安徽芜湖早已是春意盎然,徐徐和风伴着青弋江的春水吹绿了河畔的垂柳,人们迎着并不耀眼的阳光,穿梭在大街小巷,肆意地感受着江南三月的旖旎春色。

从家到学校很近,只需要十分钟的车程,明老师早早地就来到了学校,准备开始新一天的教学工作了。

明老师现在是一名高二物理老师,而在两年前,他还以语文老师的身份在一所小学任教。当听到语文和物理这两个学科时,我们会觉得它们差着十万八千里,如果非要说有联系,顶多就是语文老师在课上讲过砸了艾萨克·牛顿的那一个苹果,或者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制作的小板凳。明老师在2019年加入美丽中国支教项目,在云南临沧双江县教授了两年的五年级语文,而且在支教期间他也成功考取了高中语文教师资格证。深深喜欢教师这个职业的明老师,在即将结束支教的时候,理所当然地想继续从事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学工作。但为了照顾家人,再加上和校长的一拍即合,机缘巧合之下,最终明老师留在了家乡安徽芜湖一所中学教授物理。

对于已经习惯了小学语文教学的明老师来讲,改教高中物理这无疑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小学语文是更基础的学科,讲求的是学习习惯的养成以及基础知识的积累。对于课堂而言,老师需要充分地调动课堂气氛,确保学生跟着老师思路的同时还得保证课堂秩序。五年级的孩子,十一二岁,正是最活泼淘气的时候,授课环节稍有把握不当便会如“炸锅”一样,乱作一团。

而高中物理则完全是另外的画风。高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有青春期的烦恼,有着更强的自我意识,性格方面也会变得叛逆;与此同时,他们又富有朝气和活力,学习方面也更独立。高中物理则是一个更加强调系统的学科,与初中知识关联紧密,而难度随着年级升高而增加,需要有强大的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考验的是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耐性和韧性。再加上授课进度有统一要求,那么在保证学生听懂学会基础上,还必须保证授课进度。这对于明老师来说,都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两年的支教生活,让明老师真切地看到了良好的教育真的可以改变一个人,而这也深深地影响着明老师的教育观。

美丽中国的愿景“让所有中国孩子,无论出身,都能获得同等的优质教育”这句话也极大地改变了明老师对于“教师”这个职业的理解。在支教期间,明老师曾和支教队友们一起探讨当前中国教育的困境以及未来的发展,而今再次走上三尺讲台,他也深知肩上担负的责任,所以不敢懈怠。

两年真实而又踏实的支教生活让明老师和那里的学生建立了密切的关系,他们走进了彼此的内心,这个双向奔赴的教育涂满了浪漫主义的色彩。

可是高中生活很难说轻松。17岁的年纪,褪去了稚气,不断探索生命的意义,他们也渐渐明白了什么叫做前途命运,他们不断地被教导,被鼓励,被批评,被表扬,又被训斥。

也就是在17岁的年纪,他们耳畔有太多的声音,有老师的耳提面命,有父母的苦口婆心,有朋友的高谈阔论,可越是这样,他们越是听不见自己的声音。

而此刻学生所经历的一切,明老师也曾无比真切地经历过,他非常清楚此刻对于学生的意义。明老师懂他的学生的彷徨、悸动,脑海中有一大堆的教育理论,想一股脑告诉他们,可是明老师又清楚,我们是没办法让他们一下子就明白那么多无数先贤花了一生才明白的道理,或许等他们跳入生活海洋那一刻才后知后觉吧。

高中生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就犹如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仿佛是一场狭路相逢的角逐。

在这其中,该如何平衡“人生”、“理想”、“命运”等诸多命题呢?每每陷入这种思考时,明老师就会不自觉地回忆起在美丽中国支教的两年时光

昨日

在云南大山里教书

 

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因澜沧江和小黑江交汇于县境东南而得名,是中国多元民族文化之乡,是中国唯一由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4个主体民族联合组成的多民族自治县。

九月的双江,炎热多雨,尚未到采秋茶的时间,人们也相对清闲一些。这也是明老师初到双江贺六完小的印象。安顿好食宿之后,明老师就快速进入到了工作状态。

明老师接手的是五年级的语文老师兼班主任工作。而五年级在贺六完小是有点特殊的存在。因为五年级的生源除了本校四年级升学上来的之外,还会有一部分来自更加偏远山区的非完全小学的升学生。这就导致五年级的管理和教学工作要比其他年级更棘手一点。

接手之后,明老师立马有条不紊地开始了工作。美丽中国支持项目老师逐步以“项目制”为导向去开展教学工作。在明老师来到贺六完小之前,其他项目老师就已经先后开展过诸如露天电影院、图书馆阅读、纪录片观赏等项目,基于这些原有项目,贺六完小的项目老师们在新的学年,进行了项目的梳理,以“阅读项目”为核心,对贺六完小的工作进行了梳理。

明老师和队友们在开展项目过程中,得到了学校的大力支持,让支教老师们感受到了不是在孤军奋战。明老师在与学校领导和同事的交流接触中,

也渐渐明白了支教的意义,它需要我们可以走进孩子们的生活中,去了解他们生活的环境,家庭状况,社区构成,走进他们的内心,了解他们的困难、孤独、恐惧,和他们的善良、朴实、真诚。

我们有完整的两年时间,去认识、触碰、了解、帮助一个鲜活真实的生命,一个正在成长中的人,而不是新闻报纸里的某个悲惨的小孩。真实的孩子,有他们自己的喜怒哀乐,有期待,有属于自己的快乐童年时光,他们有的日夜思念在外务工的父母,他们也有的时刻有父母陪伴。

明老师记得,美丽中国有句口号叫做:“育人,遇自己”。我们在教育学生的同时,也会受到学生的影响,也会反过来让我们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我们在支教项目地,遇到活泼可爱的学生、朴实认真的乡村教师,以及一群志同道合的支教队友,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我们所遇到的那些人都在某种程度上带给我们成长。

回看自己两年的乡村支教生活,明老师最大的感触还是来自于乡村的孩子。当我们聊到乡村孩子,就会聊起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均衡,也会聊起教育资源的不平等,乃至更多的“差别”。正如2017年高考北京市文科状元熊轩昂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农村的孩子,越来越难考上好学校,而自己作为中产阶级的孩子,而且生在北京这样的大城市,在教育资源方便享受着得天独厚的条件。”这一番话确实道出了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的问题。似乎乡村孩子就是很难改变自己的命运,打破旧有的边界。

两年的支教生活,让明老师有机会深入到乡村去接触到那里的孩子,也让明老师看到乡村孩子的可爱、可贵之处,看到了乡村教育的希望处。明老师自己也曾在湖北、安徽等地乡村生活,再加上云南乡村的两年支教生活,他渐渐意识到环境对人的塑造有消极的一面,但同时也有积极的影响。

我们暂且抛开那些客观的因素,当我们谈论农乡村的孩子时,对待孩子的态度上是否有着某种“偏见”呢?

偏远的地理环境确实阻隔孩子们接触外面的世界,乡村在交通、经济、科技等方面远远落后于城市。但是,当今世界是一个更包容、更开放的世界,没有人可以规定优秀的客观标准。

乡村的孩子有自己的价值和对优秀的定义权。

以双江为例,这里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县城,每个民族有自己的文化,有自己的语言。比如,拉祜族就有自己的语言,拉祜族的小孩子基本都是能歌善舞,他们生活在田间,他们从父辈那里学会生存的技能,他们熟悉各种动植物生长规律,他们会爬树、能抓鱼。被称为“猎虎的民族”的拉祜族百姓善于在丛林中找到美味的食材,同时又能歌善舞,把音乐融入骨子里。一首首民族歌曲唱出拉祜人的精神风貌,一盆拉祜鸡、一盘橄榄剁生传出拉祜人对美食的热爱。

在其中长大的拉祜族孩子,他们懂得尊重自然和热爱社区,这些都是他们无价的优秀。

打破偏见,看见多元,学着发现不同学生行为背后的文化意义,也是明老师所认为支教的一部分意义所在。


前日

大学毕业后去支教

 

时间回到2019,那年六月的黄石,酷热难耐,沉闷的天气让人也有点烦闷。

明老师也即将大学毕业,毕业后要选择什么样的职业呢?是像大多师范学校毕业生一样考个教师编制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吗?

这时候,一连串的哲学思考在明老师的脑海里蹦了出来:

“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是不是可以做一些真正让自己未来想起来还是会觉得很有意义的事情?

后来,明老师遇到了“美丽中国”,犹豫之后明老师决定申请加入。可是选择成为一个完全不了解的,和传统的道路有所不同的支教老师,并不会一下子就让明老师获得确定性,不会顿悟人生的意义。那怎么办呢?我们还是要从众多不确定性中抽丝剥茧般找到其中的确定性,顺着这条藤蔓攀爬上人生的高塔。

审慎的明老师还在百度、知乎、bilibili等几乎全网范围内搜索了关于“美丽中国”、“支教”的词条,逐一确认这个支教机构是否是专业的、合法合规的、有生活和安全保障的。当然,不久之后明老师就知道这些答案都是肯定的。

然后,明老师接到了当时美丽中国招募经理徐老师的电话,通话中,明老师详细地询问了他关心的问题,徐老师都耐心细致地给予了解答,而且还向明老师讲述了自己当初在广东的的支教生活,其中开展的非洲鼓项目,给当地学校带去了优质的课外项目,也让孩子们从中收获到了音乐的魅力和生活的自信。徐老师的言语从容而舒缓,娓娓道来,一个师者的风范从她的话语间弥漫出来,一种亲和与温情从她的谈吐中洋溢出来,这些深深地感动了明老师。

再后来,明老师还前往成都参加了见面会,见到了很多和他一样的准项目老师,以及美丽中国的工作人员。

他从其他准项目老师的谈话中看到了共通的一点,那就是对乡村生活、对两年支教生活的期待,而且这种期待并不会因其中将会面临的挑战而减弱

明老师更是从和美丽中国的工作人员的沟通中感受到了真诚、热烈和笃定。最终,这三件事情促成了明老师比较坚定地想要去加入到这个项目,并顺利通过了暑期培训进入到了双江县贺六完小,成为了一名乡村支教老师,开启了那令其怀念的两年。

 

尾声

走过了大学毕业,也走过了支教毕业。

回头看自己走过的过往,有遗憾也有感动,但更多还是成长。

想当初自己大学毕业前夕,陷入的那种迷惘的虚无感觉,如乱麻一般的有关于人生意义的思索,也都有其价值。

遇到美丽中国是一件幸运、幸福的事,它就如一支长篙,给飘在时间之河上的生命之舟支撑的力量和方向。支教这件事对于明老师而言是崇高的理想,彼时的他在脑海中幻想自己是拯救者的形象,播撒爱和希望的救世主一般,而今再想,当时的此种想法竟是这般浅薄。

从城市毕业去到乡村支教,又回到城市工作,为什么会如此怀念那段时光呢?

其实,我们怀念的何止那段时光,更是那段时光中自己的样子。

在那段时光中,教育孩子,希望他们有快乐的童年时光,希望他们有美好的未来前程,希望学生能够了解这个世界的构成、了解我们这个世界的城市和乡村;在那段时光中,认识了那么多优秀朴实的乡村教师,遇到了怀揣同样理想的支教队友,也结识了那么多善良淳朴的双江人,这都是值得珍藏一生的记忆。当然,令人怀念的还有那段时光中自己勇敢、坚定、热烈的样子

青弋江缓缓地流淌着,时光也如水一般静静地流淌着。人生就像一趟未知的旅程,走走停停,我们要去闯荡,我们要去开拓,我们会迷茫,我们会沮丧,但是这都是人生的一部分,无需多忧。

春日芜湖的清晨温暖而晴朗,明老师准时从家出发,又即将开启新一天的工作。对未来,明老师充满希望。明老师希望自己的学生明白此刻努力的意义,明老师希望可以通过开展物理实验打破枯燥课本与现实生活的壁垒;明老师希望明天也是一个晴朗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