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主页

“美丽中国”招募季:戴上小红花,支教去!

网页版月报 > 美丽速递
· 网页版月报,美丽速递,来源:张述


这个秋季,一大波小红花正在袭来。

校园海报,灯箱,快递车,打印店的电脑桌面,食堂的纸盒,图书馆门口的X展架,隧道涂鸦……中国各大高校的每个角落,都可以看到小红花的出现。这是许多人成为学生后最早得到的奖励,代表着童年、成长与肯定。

现在,戴上小红花的成了支教老师。来自“美丽中国”的招募海报上,他们一个个面带灿烂笑容,身上贴满了小红花,簇拥在身边的孩子们正嬉闹着把更多的小红花贴到老师身上。

这些海报与“美丽中国”的风格一脉相承,这一公益项目的存在,很大程度上扭转了人们对支教的刻板印象。

“美丽中国”是北京立德未来助学公益基金会下属的教育非营利项目,2008年以来,每年都会招募并培训项目老师,输送到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地区,进行为期两年的支教,如今已累计输送1000多位老师,分布在广东、云南、甘肃、广西的220多所项目学校。

项目老师绝大多数来自211、985等重点大学,更不乏海外名校毕业的留学生,许多人都有着骄人的成绩与经历,即便如此,他们仍要经过严格的考核筛选。2016年,美丽中国共录取了316位项目老师,他们是从超过3000名的申请者中脱颖而出的,录取率甚至要低于国家公务员考试、司法考试等知名考试。

吸引着这些优秀青年加入的,除了完善的制度、专业的管理,还有全新的理念。长久以来,人们习惯把支教与牺牲、受苦、悲情等划上等号,“美丽中国”却强调,支教不是单方面的付出,项目老师的收获甚至和孩子们一样大。

两年支教,面临着陌生环境,老师们需要独立解决一系列问题:如何做好教学工作,如何与孩子们相处,如何适应在乡村的生活,如何处理与当地老师、学校乃至官员的关系……这些都将全方位锻炼他们的各类素质:勇气,毅力,口才,领导能力,生活能力……理事长刘泽彭回忆,一些项目老师刚加入美丽中国时,自己曾与他们有过座谈;第二年再见面时,他们的气质与言谈举止,都有了很大变化,“眼神都变得不一样了”。还有项目老师表示,自己并不是去帮助学生们,而是和学生们相互陪伴,一同成长。“在二十出头的生命里,做一件到八十岁想起来都还会微笑的事”,这句自白成为老师们的普遍心声。

支教结束后、重新择业时,这些老师甚至比其他同龄人拥有更多的竞争优势。前央视主持人敬一丹也是“美丽中国”的支持者,她讲述自己参加过“美丽中国”在厦门大学的一次宣讲会,有听众担心,支教两年会不会失去择业的机遇,这时在座的EMBA和企业家纷纷站起来表示:自己看好这样的经历,品质比专业更重要。SOHO中国人事主管张婉也表示,“SOHO中国非常欢迎美丽中国的项目老师,……他们是我见过的一群最心胸博大,最富有进取心的年轻人。不是我们选择了他们,而是他们选择了我们。”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原中组部部长宋平曾与“美丽中国”的年轻项目老师们有过一次深入座谈,这也被称为“两代90后的对话”,他十分欣赏年轻老师们扎根乡村的行动:“在农村待两年,比你们在城市待两年要进步得快,无论你们将来做什么工作,这段经历对你们的一生都有重要的意义。”“在中国不论干什么工作,都应该了解农村、了解农民、了解他们的需要和他们的生活,这很重要。”

八年支教,“美丽中国”涌现出许多优秀的支教老师,他们被分为三类:勇于尝试、挑战未知的“创变能人”型、行走的暖心小火炉,身体力行的“公益超人”型,以及专注课堂创新,教学一流的“专业达人”型。

支教于云南保山的康瑜老师显然是“创变能人”的最佳代言,她的履历极尽炫目: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大学期间参与过国家级优秀项目,为印度尼西亚的泗水政府部门教授过华人中文课程,同时获得学校的保研资格和香港大学经济学offer……许琼文老师学过舞蹈,支教后也在学校组建了一支舞蹈队,可谓典型的“公益超人”;“专业达人”王艳老师擅长跨学科教学,在语文课上讲地理和气象,教诗歌时连带教唱歌,用社会学的编码方法帮孩子们学习,还计划在当地完成一本民族志……

现在,项目老师的新一季招募已经开始,“美丽中国”为此推出了一项“定制你的小红花海报”活动,使用户可以在手机上过一把酷炫的支教老师瘾。他们可以选定支教老师的类型,在模板中上传照片、自动生成海报,并为屏幕上的自己戴上第一朵小红花。接下来,海报会自动嵌入到“粉丝群”,获得“粉丝”们的一片赞誉,他们包括著名企业家等社会名人。当用户把图片分享到朋友圈、享受朋友们的留言与点赞时,每一个“赞”都会以小红花的形式表现。如果点赞数足够多,有可能会在屏幕上实现“满山红遍”的效果。

年轻人的成长,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而支教带来的成长,或许不能用金钱来衡量。美丽中国2017-2019届项目老师招募已经启动,假如你也愿意成为项目老师中的一员,戴上小红花,体验乡村支教生活,请登录:http://www.meilizhongguo.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