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主页

腾讯公益|支教老师在乡村小学成立乐团后,男孩一句话让人泪目…

· 媒体报道

2021年,你的新年愿望是什么?

“我的新年愿望是能去北京演出!”

“我想当个钢琴家,就算是个无人知晓的钢琴家也好。”

“我想有个自己的乐团,长大后和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去很多地方演出!”

这是大理宾川县力角中心小学一群乡村少年的新年愿望。为什么都和音乐有关?因为今年,这所乡村小学史上第一次成立了一支乐团!

broken image

 

当城市孩子从幼儿园就开始上各种音乐兴趣班的时候,这群乡村孩子才第一次拥有了系统学习一门乐器的机会。

这一切,都是因为一位支教老师的到来……

 

图片

 

“再不去支教就晚了”

89年出生的青岛男孩杨敬典,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他会演奏钢琴、吉他、长笛、大提琴、中音号等各种乐器,创作过音乐剧、交响乐,还为多部纪录片和电影做过配乐。

2015年,研究生毕业后,杨敬典一直从事音乐工作,并在北京成立了自己的音乐工作室。

但到了2020年,他却突然做出一个决定:去支教! 

从学生时代起,杨敬典心中就有一个支教梦。毕业于师范院校的他,也渴望能在音乐教育领域一展所长。虽已迈入职场5年,这个梦想始终不曾在他心中淡去。随着而立之年的到来,他更急迫地感到:有些事,再不去做可能真的没有机会了。

于是,2020年9月,杨敬典作为一名美丽中国支教项目老师,从北京来到云南这所背枕青山、夜晚能看到璀璨银河的乡镇小学,成了全校600多个孩子唯一的音乐老师。 

 

broken image

从力角小学看到的美丽星空

 

作为镇上的中心小学,力角小学有新建成的漂亮校舍、跑道,学校也配备了专门的音乐教室和器材。但由于师资不足,从前的音乐课大多由其他老师兼任,在很多孩子的认知中,音乐课就等于唱歌……

杨老师希望在两年的支教时间里,用音乐为孩子们打开更大的世界。因此刚来学校不久,他就在教学之余组建了一支乐团,从零开始手把手教孩子们弹钢琴、打鼓、吹笛、弹吉他……

他还为乐团取了一个美妙的名字:秋海津乐团。

 

力角小学有600多个孩子,其中有50多个离家较远的住校生。

秋海津乐团的7个孩子都住在学校。每天放学后,音乐教室就成了他们的“秘密基地”。

对这群小小年纪就开始学习独立、缺少亲人陪伴的孩子而言,音乐已不知不觉成了他们重要的精神陪伴。 

 

broken image

 

12岁的小羽,是乐队的鼓手。

这是个让人心疼的男孩,母亲常年在外打工。四年级时,小羽相依为命的外公去世了,家里从此只剩他一人独自生活。杨老师第一次去他家家访,看到家里的墙壁上写了满满一墙的字,都是他的心事……

小羽也是个非常安静、不善言辞的男孩,音乐在不经意间叩开了他的心扉。他曾在作文中写道:“加入乐团后,我最大的改变就是心情开朗了很多,因为音乐可以把我的心情都释放出来,我在鼓点中真正地打开了自己。” 

 

broken image

 

对于这样一个孩子,杨老师总想多给他一些陪伴和爱。周末,杨老师喜欢去小羽家找他玩,他们也会聊很多大人才会聊的话题。而让杨老师想象不到的是,还没过完一个学期,这个男孩就对自己说出了这样的话: 

“杨老师,是你改变了我的命运,超级感谢你。”“杨老师,是你改变了我的命运,超级感谢你。”

 

broken image

 

11岁的小月是钢琴手,也是乐团团长。 

因为家庭条件有限,从小就梦想当钢琴家的小月没有机会上专业的钢琴课。杨老师一来,她就成了杨老师的“头号粉丝”,她说:“以前连音乐课都是每周才一节,更别说组乐团了,现在好了,杨老师来啦,几乎每天都可以上音乐课,这是多么的来之不易呀!” 

 

broken image

 

肩负团长一职,小月也是杨老师的得力助手。

有一回,杨老师在放学后 “突击”了一下音乐教室,眼前的一切让他倍感欣慰:小月正在打扫卫生,并督促吉他手小元练琴,她还给电子琴手小蕊布置了作业,连电子琴都是小月帮她装好的!

加入乐团以来,这个女孩的责任心,也在和琴技一起成长。 

broken image

对孩子们来说,学习音乐也是一种性格的磨砺。

当初,杨老师成立乐团并不是抱着玩票的心态,他希望孩子们能够真正学有所成。但他也深知,任何一项技能都需要长时间专注的训练,所以他对学生的要求也非常严格。

 

broken image

 

从最初的兴奋好奇到进入反复练习的枯燥阶段,孩子们也产生过畏难情绪。好在,因为老师的鼓励,队友的打气,也因为倍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孩子们最终都坚持了下来。

这也是杨老师希望带给孩子们的——不仅能从音乐中获得快乐和美的享受,滋养自信的气质和开阔视野;更能在持之以恒的练习中,养成勤奋、脚踏实地、不轻言放弃的坚韧品格。 

 

broken image

 

“在你心中杨老师是个怎样的人?”

有一次乐团小调研,当被问到这个问题时,孩子们的答案天马行空:

“是个伟大的杨老师。”

“很善良,有耐心教好每一个学生。” 

“在我们同学眼里,杨老师就像好朋友一样,在我们乐团里,杨老师就是最搞笑的人。”

“老师呀,你为什么要来我们学校呢?为什么我教师节送你的帽子你不戴呢?你的头发白了好多,是被我们气白的,还是少年白呢?”

“杨老师是我的偶像,老杨,谢谢你带我飞。”

 

broken image

 

本来,杨老师一直担心自己对孩子们是否过于严厉,会不会已经在他们心中“妖魔化”了。当听到这样的答案时,他既感到惭愧,又感到无比幸福。

他猛然意识到:自己带给孩子们的能量比想象中更多;孩子们回馈给他的爱和温暖,也比自己所能给予他们的更多。

这也是所有美丽中国支教项目老师的共同感受—— 

教育是一个慢过程,你在三四月播下的种子,要在八九月才能看到收获;

但教育也是“超值”的,只要你用一颗真心,就能换来千百颗真心。

 

broken image

 

关于乐团的故事,还有一个彩蛋: 

这篇文章的所有照片,都是由杨老师的美丽中国队友——同在力角小学支教的高歆老师拍摄。

 

broken image

 

和杨老师一样,高老师也希望在支教的时光里,最大限度发挥自己的光和热,让孩子们看到更多的人生可能性。于是,在教学工作之外,他发起了“流浪的眼睛”公益摄影项目,募集来一批闲置相机,引导孩子们用摄影去记录自己眼中的世界。 

乐团成立后,高老师也成了乐团的“御用摄影师”。这些照片,都是他为乐团孩子们定格下的珍贵童年记忆。

注:文中学生姓名均为化名

 

在这些支教青年的身上,我们看到了当代年轻人最好的模样——

有“前浪”的坚定,也有“后浪”的锐气;有仰望星空的诗意,也有脚踏实地的行动力。 

他们不仅育人,也遇见了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