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主页

【中国留学生的四十年】之陈菲:心系中国农村教育的年轻人

· 资讯动态,媒体报道,来源:侨报网

 


【编者按:适逢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美国格律文化传媒集团全媒体平台携手上海东方网,联合全球多家机构、留学组织和华文媒体,跨越十余个国家和地区,隆重推出“中国留学生的四十年”大型专题报道,记录40年留学潮中40位中国留学生的命运与故事、奋斗与荣光。以海外学人的心路,见证中国崛起;以中国留学生的视角,回望改革开放。今日刊发第二十五期,陈菲:心系中国农村教育的年轻人】

broken image

  陈菲座右铭

  

 上完最后一节课,陈菲走到教学楼下,看着无数纸飞机向她飞来,她激动不已。她知道,这是学生们对她表达依依不舍的方式。

  

 这个自幼生长在大城市的年轻人,直达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学霸,作为支教老师,在云南省大理南涧县第二中学度过了两年时光。

  

 陈菲只是众多“美丽中国”支教老师中的一个,这群心系中国农村基础教育的年轻精英,从海外回到中国,希望用知识反哺社会。

  

“美丽中国”支教项目是北京立德未来助学公益基金会下设的教育非营利项目,自2008年成立以来,为教育资源匮乏地区的近300 所中小学输送了超过1900名项目老师。他们之中,有大约10%的老师有海外留学背景。

  

broken image

  陈菲和“美丽中国”其他支教老师合影

  

城市里年轻人的优越与迷茫

  

 陈菲的父母都是教育工作者,她自幼接受着良好的教育,高二时就被保送去美国交流学习一年。

  

 在美国学习给陈菲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一堂生物课上,老师把几个保温箱摆在了学生面前,里面是鸡蛋,老师告诉学生,在接下来一周到两周的时间就是观察鸡蛋怎么孵化成小鸡的。

  

 生物课原来还能这么学,太有趣了。而在上海,无论是小学还是中学,陈菲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可她并不快乐,在她看来,学生都是为了分数而学习,充满各种攀比和压力。

  

兴奋的陈菲告诉父母,“我要去美国学生物化学。”在家人的支持下,没有经过高考,陈菲直接奔向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

  

 与以往紧凑的生活相比,在美国读书的陈菲不再有强迫感,她告别了学习、考试、等分数、反省、继续学习的循环,看上去多了很多自我思考的时间,在中西方文化、价值观的碰撞之中,发现了一个新的自我。

  

broken image

  陈菲留学毕业照

  

  大学毕业后,她进入一家实验室开始实习,“每天自己背着包,戴着耳机开始做实验,做完之后走人,全程不需要跟人交流,我就渐渐发现,这个是自己不喜欢做的事情”。

  

 就在这时,“美丽中国”招聘支教老师的视频打动了陈菲,至今陈菲还记得自己浏览该项目信息时的激动,仿佛遇到了一位默契的朋友,没有丝毫犹豫,一拍即合。

  

 陈菲说:“这个好像是我一直想做的事情,我说如果我不做的话,我觉得我可能会后悔,当时没有人知道,我立马就先把所有的申请,大概一天里面都做完了。”

  

 2016年1月12日,在陈菲 24岁生日那天,她收到一份大礼——“美丽中国”的录取通知书。父母对此有些不理解,他们想象不到,一个在大城市里生长的乖乖女会去农村支教。


broken image

  陈菲课堂授课

  

农村现实让她思考“优质教育”的意义

  

 陈菲被安排到南涧县第二中学教授八年级的地理和英语,从大理到南涧县二中要坐四五个小时的车。当地刚下过一场雨,透过树上的雨珠,陈菲看到了一所窗明几净的学校,她满心欢喜。

  

 不过,她很快就遇到了困难,而且是教学之外的。在她当英语老师的两个班级里,每个班有60名学生,其中30%的孩子都是留守儿童,或者单亲家庭。由于缺乏家庭关怀,这些孩子更容易出现成长问题。

  

 每逢周三英语早读时,陈菲都发现有一个小男孩会偷偷跑出课堂,翻墙出校园。

  

 在陈菲的追问下,小男孩告诉她,父亲在深圳打工,他每月都有100元的零花钱,但“读书没用,反正初三毕业后我也是要出去打工的,不如现在早点去,那是一个特别矮小的孩子,刚到我的腰这里。”

  

 缺乏关爱、辍学率高,是农村教育无法回避的痛。在贫困地区,读高中、走出大山发展仍是一件遥不可及的事。他们大多选择和父辈一样外出打工,或者早早结婚再离开家乡,从而造成新一批留守儿童的出现。

  

 这个立志改变农村教育的年轻人深感震惊,“我刚进去的第一个月,很难适应,因为那个孩子,每当我星期三那节早读,他就逃课,一直持续了一个月,到最后一到星期三的早读课,我就害怕,得先数60个孩子,有没有坐齐。”

  

 她意识到,比起应试成绩来说,与孩子平等沟通,让孩子寻找到自己的定位,看到未来的可能性更重要。

  

 这点正是她思考的“优质教育”的意义,也与“美丽中国”支教的理念相符,和传统学校不同,在“美丽中国班”里是不采用成绩排名制,实行导师制和小组学习制,鼓励每个学生都发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

  

 “比如班里有孩子篮球打得好,但是学习差,就鼓励他往体育方面发展,有的学生很爱扫地,就让他负责楼道卫生。”陈菲说。

  

 她还和其他在南涧二中支教的“美丽中国”老师们将一项给学生讲不同的职业的课程带入了校园中,“让他们知道,他们所想象的职业是需要有一定学历在后面。”

  

 哪怕他初中毕业之后,回去种田了,我们也希望他做一个,能够被人尊敬的农民,或者一个高科技农民,我们是希望他们把职业当作是有创意的在生活,而不是被迫,只是为了生存而生存。”

  

broken image

  陈菲及“美丽中国”其他支教老师与学生们合影

  

放下自己很多选择的可能性

  

 就在接受记者采访前的一个月,陈菲的支教结束,她离开了南涧二中,“两年,不是我带给他们多少知识,我觉得是他们教会了我东西” 。


 从最初的一腔热血到去挖掘、去发现应该带给孩子们什么样的价值观,在她看来,“美丽中国”人身上都有一种情怀与责任感,他们可能是被外界误认为自私的“90后”,也有可能是看上去与贫困山区不沾边的企业高层。

  

“美丽中国”支教项目招募高级总监李霖菲说,谈起这些人,内心充满敬佩之情,“能够在这么年轻的年纪,放下自己很多选择的可能性,深入到一线的农村地区去做一名普通的村办小学的一名老师”。

  

broken image

  陈菲与学生合影

  

 在支教地区, 有些支教老师告别了曾经朝九晚五的稳定生活,在几天断电,几天断水的山区学校里,他们既是老师也是孩子生活里的亲人,从教育、陪伴到培养良好卫生习惯等琐事,远超出老师的职责范围。

  

“支教两年下来感触最深的是我们能做的,其实远远比我想象中的要少很多,内部培训的时候,会说一句话叫做五加二等于零,五天的话就是在学校的,我们能和学生接触的这五天,两天的话,就是孩子回到家中的两天。”

  

 感到无力时,陈菲会与学校里的其他“美丽中国”支教项目老师相聚,大家互相鼓励。其中一位带初三的老师,曾被学生气哭,找陈菲聊天。

  

 “但是能怎么办,第二天她还是照样笑着进教室了,其实到了初三年级已经很明显了,坐在前排的孩子是有希望考取高中,也想学的,坐在后排的孩子,只是说纯属把初中的三年混完,还会做一些扰乱课堂秩序的行为,很多时候,她都是微笑着把课上完。”

  

 在做支教老师之前,陈菲自称与中国社会是脱节的,而这两年的经历让她也开始越来越了解中国农村,她认为,不要带着帮助者的心态去支教,而要抱着真正学习的态度。


broken image

  陈菲书写“美丽中国”支教班名

  

让所有中国孩子获得同等优质教育

  

 据北京立德未来助学公益基金会秘书长陈志宇介绍,“美丽中国”支教项目的愿景就是,让所有中国孩子,无论出身,都能获得同等的优质教育。该项目分布在云南、广东、广西、甘肃、福建5个省区的35个县区,且大部分为国家级或省级贫困县。十年来,受益学生超过43万人次。

  

 陈志宇指出,这些年,在政府的大力的支持之下,农村教育硬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师资缺乏仍然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美丽中国”希望输送优秀的青年到一线去做农村教育,平衡农村教育的资源,以及改善农村教育的现状。


broken image

  陈菲采访照

  

 据悉,“美丽中国”支教项目通过“两年轮换制”,输送多批项目老师进行两年长期服务,实现一岗多人,为教育资源匮乏地区提供持续稳定的师资力量。同时,两年项目体验,加以专业的培训支持,让项目老师经历扎实的基层教学实践,使提供优质教育、促进青年成长成为可能,为中国教育资源的均衡化发展积累大批未来人才。

  

 在陈志宇看来,像陈菲这些年轻人,他们都是优质教育的受益者,都受过很好的教育,是学习上的佼佼者,有很好的学习的经验,能反哺到乡村的孩子,他们的视野和他们一些多元的思维也能够直接影响到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