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主页

14天,走访40个村庄的100农家,数字的背后是什么?

· 校友故事,来源:美丽中国

春节前,当大家都希望赶紧结束工作回家时,她选择和队友,每天行走在天寒地冻的深山中。14天,走过40个村庄,翻过无数的山头,走访100个学生的家,她不是不懂家人的期盼,只是想更好地认识脚下这片土地。


broken image

李郁青老师和孩子们


李郁青要去家访的念头,源于她这个山外来客与孩子们若远若近的距离。她一共有157个学生,每天与80多个孩子共处在一个狭小的教室里,但和每个孩子单独讲的话都屈指可数,总感觉和学生有许多的话要对彼此讲,但未曾有机会。来到甘肃陇南的礼县白河镇中心小学支教已经快一个学期了,但我对这片土地,一点都不熟悉。


于是,11月,她向队友邀约:我们家访吧!

访多少个呢?

都去!

可孩子们的爸爸妈妈平时大都在外工作,只有放假了才能回家。为了能和更多家长交流,李郁青决定,等寒假到了再集中时间,开启家访模式。


12月,期末前夕,李郁青和队友终于收集好了157个学生的家庭地址,将连绵不绝的大山,绘入了一副相当粗略的地图。甚至,她们天真地按照地图上肉眼所见的直线距离远近,规划了一下行军路线。想想那时的我们,真是有点无知者无畏啊。



157个学生的家分布在学校周围几十个村庄


1月初,孩子们放了寒假,忙了一学期的李郁青和队友没有给自己太多的假期,朝着远山,出发了。那时,正是甘肃最冷的时候。



远山有多远?


——李郁青家访行记


第一天        出发


第一天,正午出发,家访从最近的村庄开始,预计晚饭前后返回。


一开始,一切都进展顺利。计划第一天家访的最后一个学生住在名叫赵家湾的村民组,在一座很高很高的山上,但可以沿着今年最新硬化的公路一直上去。



冬天里连绵不绝的山是棕色的


好,那么就沿着公路走吧。但路的前面还是路,绕过一个弯,还有一个弯,完全看不见村庄。天将黑,有点担心走错路的我们联系了学生家长,学生说:老师,我和妈妈来接你!


最终,我们沿着盘山公路走了近一个小时后,又坐上学生家长的摩托车近半个小时后,终于看见了村庄。这时天已黑,返回镇上是不可能了。家访第一天,我们意外地住在了学生家里。


山大沟深,名不虚传。



第二天        一山又一山


第二天,从图片背景里的村庄到这座大山对面的另一座山头,花费了一天的时间。好几次,坡太陡,路太窄,下坡又上坡,一次次突破了我这个恐高症患者的极限。




遇到坡缓些的地方,我们停下来联系家长,提前告知。这两天里,听到的最多的一句话是:老师,我们这条件太差了,把你们辛苦了。


第三天    学习的秘密


今天见到了一位家长,他很自信地跟我们讲述自己是如何为孩子设计激励和目标。门外停着一辆自行车,是学生这次期末考试达成目标后的奖励。




我常想,到底是什么影响着同一个班级里学生的学习上的差异?今天为止,虽然只拜访了二十户家庭,然而已初见端倪。很多答案,都在家庭里。


第四天    村庄家访队


第一次来到一个较大的村庄,今天还有幸有了两位项目经理的加盟,家访队伍空前之大。更重要的是,我们一路上捡了一个排的兵力。每到一户学生家,家访结束后学生都要跟着我们一路走,抢着带路。


逐渐壮大的家访团队


孩子们说,以前从来没有老师来过自己家。之前我们也曾有担心,不知道家访会不会让一些学生感到害怕和紧张,不过现在看来,是多虑了,他们很享受在这个队伍里,哪怕只是静静地跟着。


第五天        大山深处到底意味着什么


第一次坐这种交通工具,声音和拖拉机类似,叫做蹦蹦车。车如其名,即使坐在车筐里,也能抖到让你起来。


到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我们坐着蹦蹦车,从半山腰的学生家驶入了水湾村,开始了我们的三天之旅。水湾读书班,就将在这里举办。


当蹦蹦车驶入越来越高的云端,远处的雪山映入眼帘,村民告诉我们,水湾村是2004年才通的电,那时还没有公路,全村老少出动,花了两三月时间,靠着肩扛背驮,把电杆运上来。


我在思考自己生活的城市2004年发生着什么,那里的人们过着怎样的生活。


第六天      水湾读书班




水湾读书班的想法始于十二月,初衷很简单,想让学生们在漫长的寒假里有书籍的陪伴。我和队友募捐了大约二十本书籍,打算以水湾村为试点,尝试将若干本书籍发到同村的学生手上轮换阅读。一个寒假,交换两次,每人阅读三本书。




孩子们拿到书无比开心


看到阳光下的学生举着一本本崭新的书籍,我想这是我们能给的最好的新年礼物吧。这些书里,有一些,是我在五年级时看过的。之所以记得清楚,大概是因为当时跟着凡尔纳的笔端,在八十天里第一次环游地球,也是第一次对世界有了渴望。


第七天         从山上转下来的




庞山村是一个颇大的村落,我们和这里熟悉起来是通过这个学期从庞山转到中心小学的20个学生。一开始,他们有一个统一的名字——“从山上转下来的。这个不太好听的形容里,暗含着几分苦恼,几分奚落。的确,在学校里的四个月,转学生们让老师竟有些手足无措,基础普遍较差,学习习惯堪忧。


但在庞山村与学生们相处的一天半时间里,我却觉得他们可爱灵动,各有特点。这个村子是那么的大,人口是那么的多,山是那么的绵延,在这里成长,他们对世界、人际的认知已经很完整了,而转学到的一个全新的、更复杂的环境里本身就需要更多调整的时间吧。



老师那前面就是我的家!


我想我会给他们更多的时间,就像他们也给了我这个从山外转进来的老师很多时间一样。包容,是相互的。

第八天        第一次决定放弃


进入了家访的后半程,越来越体会到时间的宝贵,仍然想走过每一个有学生的村庄,但也深知此行必然会有遗憾。今天在学生、家长和村民的一致劝阻下,我们放弃了一个叫做江蒲沟的小村子。村子在一座高山的另一边,山上的土路被雪覆盖,车路不通,小路步行单程要两个余小时。




阴沉沉的天气和心情


第一次决定放弃,因为知道那个村子里的三个学生从放假前就开始期待了,所以更难受。


第九天        越爬越勇



战胜恐高,越爬越勇。一些曾经以为会害怕的路,不再畏惧,原来一切都可以适应。



这样的路已不再畏惧


第十天    很开心见到你


每一个支教老师都曾为自己的学生绞尽脑汁想各种各样的激励方式,希望他们爱上学习。偶尔,我也会怀疑,他们真的在乎吗?




因此,当我在学生家里的墙上看到这些小奖状的时候,突然有了些幸福的小确信。


第十天,我们在一个名为古桃的美丽小村庄,有雪花相伴。


第十一天        穿越乱石和荆棘


我们一直想去拜访这一对姐妹。妹妹是我们的学生,姐姐在中学,两个人都在各自的小世界里表现优异。我们从不止一位家长那里听闻这一对姐妹,颇有点传奇色彩。


然而今天才得知,她们居住的村庄,也在离公路很远的一座高山上。可能是因为太想去了,也因为自己已成了爬山的老司机,于是仍然决定前往。




没有想到的是,我们按着村民指的方向前进,却不慎走到了乱世从里,迷了路,荆棘越来越多、越来越密,走着走着已无路可退,只能靠着这些天的经验一路向上,走出去。


两个半小时,穿越乱石和荆棘,终于找到你。


第十二天        走入雪域




等了一天的班车,终于在天黑之前赶到了离学校最远的一个乡,草坪乡。这是家访的最后一站,最远一站,也是最冷一站。

       


第十三天        希望你们夏天再来看看


我们在冰天雪地里行进,大雪下了又停,停了又落,整整一日。记得家访最累的时候,我们一天曾经走了近二十个学生家。而在草坪乡,一天只能找到为数不多的三四个学生,但雪地行路,难度不可同日而语。



脚下棕黄色的山已变成了白色


今天路过了一个叫白碌碡的村庄,可能大部分人连这个名字该怎么念都还不知道,它就快要消失了。学生家长告诉我们,村里大多数家庭就移民到新疆了,还有人住的宅子屈指可数,而剩下的人里,大多是老汉。不禁感慨于农村变化的速度,有的变化是从1100,而有的,是从1归为0




这里的学生和我们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是:老师,你们夏天再回来,那时我们家乡特别美。


第十四天    行走


最后一天,我们搭上学生家长的顺风车回到了学校。




整整2周,行走过40个村庄,翻越过数不清的山头,寻找到100个学生。在最后这一天里,刚好走过与第一天相同的一段路,但心情已经完全不同。出发时很多人问我:家访到底要做什么?仿佛是为了刻意回答这个问题,于是我思考过这趟旅行对于教学、学生关系、家校互动、学术研究等各方面的意义,但最后发现它最大的意义是对于我们自己,成为一个更谦卑的服务者,更细心的老师,和更成熟的人。


这是一场不会停息的行走,能够去体会他人的生活、离合、悲欢,被这么多家庭信任,是我的幸运。家访到底要做什么?我想,行走本身,就是我的回答。


在李郁青老师的脚步丈量之下,远山已不再远,也让脚下的这片土地,在寒冬中变得如她的名字一般,郁郁青青。


美丽中国项目老师们为大山深处的孩子们送去了温暖,每一个你的力量汇聚在一起,同样能够让孩子的未来拥有更多可能性。点击阅读原文助力乡村优质教育,老师将带着你的爱,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