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评价一件事较少会在意事情本身或者其他人,而更多的是从我们自身的经验、感受出发,因此可以肆意批判现实,指谪庸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人”,“为什么这样的事情会发生”常常是萦绕在心中的问题。但当我们或多或少经历生活的不易和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后,也许就再说不出否定任何一份存在的话来。倒也不是因为曾经幼稚或是现世庸俗,而是当我们体会了不曾经历的东西之后,明白了不曾接受的东西。
接受不曾接受的东西,于个体而言,是磨砺的开始,也是成长的基础。很多时候,我们最需要的就是接受,对自然、自我和他人的接受。有人会指责某一片树叶是不道德的吗?它们随着四季起落变化,肥沃土壤也好,阻挡行道也好,想必没有人会怪罪一片树叶,我们接受这是它的本性。可是我们常常忘了,我们也是自然的一部分,我们就是一片片有本性的“树叶”。我们时常感到恐惧、痛恨、自我怀疑或者疲倦,因为我们没有接受自己,接受自己的平凡,接受自己因这些平凡需要付出的努力。接受万物本来的样子会帮助我们在思考怎么改变前,先卸下抵抗。只有接受了自己的脆弱,放平心态,才能把注意力集中到解决问题上来。
当我们接受自己之后,就会开始接受他人。接受他人,尊重每一种生活方式,不论是善意的期盼,还是自己求而未得的遗憾,都只提供选择,而非强迫,因为我们并不能永远肯定我们此时的对错,宇宙中心都可能从一颗星星变到另一颗星星,“前宇宙中心”上的事还有什么不可能改变?我们完全认同一年前的自己吗?如果不的话,我们又如何要求别人认同此刻的自己呢?
当然这只是避免我们张口就“教育”他人的一个理由,而接受他人的真正原因在于,想想我们在促成自身一个痛苦上的责任,就无法怪罪另一片“树叶”。事出皆有因,且皆有其意义,坦然地面对人性的善恶,接受它们本来就是这样存在。“我不会这样做”的核心错误就在于:认为别人都像我们,并且必定像我们一样感受,正是这种人与人之间尊重的缺乏,使得我们忘了一个明明白白的事实——其他人也有灵魂。
十七岁夏天我往窗外一瞥,看见挤满人的城乡公交与我们的私轿擦车而过。我们为了寻找一个摩天轮兜兜绕绕浪费了一公升汽油,他们为了生计路途颠簸蒸发了一公升汗水。人生是公平的吗?那时的我看来不是的。很多年后,我仍时常想起那个夏日的午后,我已记不清对面公交车上人的表情,我只知道这些年来,我有我的悲伤,也有我的快乐,推己及人地想去,便好受了许多。人生是公平的,因为不论贫穷富有,我们都会有我们的快乐,我们的悲伤。
我们都有我们的灵魂。
那还有什么不好接受的呢?我们唯有演好老天丢给我们的角色。
“别怕美好的一切消失。”
但,先让它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