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主页

TATLER尚流|华真与美丽中国

· 媒体报道

本文转载自:《TATLER尚流》

broken image

 

她是国际拍卖巨头苏富比亚洲区副主席兼中国区主席,游走于藏家和高价值艺术品之间。她也是美丽中国支教项目的理事会成员,用爱与责任传递慈善力量。她就是华真。

收藏与慈善,这看似天差地别的二者,在华真的眼中却有着根本的联系。带着一份敬意和好奇我们和华真女士聊了聊。

 

broken image

 

2008年,美丽中国在云南悄然生根。如今,15年过去,这个专注于“让所有中国孩子,无论出身,都能获得同等优质教育”的教育非营利项目,已经覆盖了云南、广东、广西、甘肃和福建五个省区的近500所中小学,输送逾3400名支教老师,累计授课超过352万节,直接影响近100万人次的学生。

 

2012年,凤凰卫视记者刘芳在云南省临沧市凤庆县的大寺中学访校过程中采访拍摄下了这里的四位支教老师和他们的生活。他们都毕业于顶尖大学,却不走寻常路,来到偏远的乡村,成为一名支教老师。这部名为《时事特区-教育行动》的专题纪录片后来获得了第49届芝加哥国际电影节纪录片类银奖。

 

刘芳把这次访校经历分享给了身边的家人和朋友,散播下了种子。而这些种子之中,有两颗结出了最香甜的果实。其中一颗种子落在了刘芳的父亲刘泽彭心里。刘泽彭一直关注着乡村教育。90年代,他是“希望工程”的支持者,自己也曾匿名捐助过多名学生。新世纪以来也经常走访偏远地区的农村学校。因此,他明白乡村教育的真正短板是优秀青年教师的缺乏,也第一时间意识到了美丽中国的意义所在。在女儿的介绍下,刘泽彭加入了美丽中国理事会,后成为了理事长。如今,年近八旬的他,作为名誉理事长仍然尽职尽责,坚持出席慈善晚宴、参与各类宣传活动,“能做多少就做多少”。

 

另一颗种子则落在了我们今天的主角华真心里。在读书期间,华真对艺术技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拿到硕士学位和GIA钻石鉴定文凭后,凭借出色的工作能力,华真顺利进入苏富比拍卖行工作。如今,她已经是苏富比亚洲区副主席兼中国区主席。

 

经过刘芳的介绍,华真知道了美丽中国的项目模式:经过严格的筛选以及专业的系统培训之后,支教老师会签下两年的志愿服务协议,进入乡村学校,在教书育人的同时与当地学生共同成长。这让华真想起了曾经在留学时了解到的同类型的公益和青年影响力的项目。于是她想,如果能够把这样好的“系统培训-志愿服务-学生受益-反哺自身”的模式在整个中国去实施,是一件多么有意义的事。于是,她加入了。

 

随着对项目的关注和支持不断深入,华真的身份也从支持团队的一员变成了美丽中国青年顾问委员会主席,再到2018年成为美丽中国北京慈善活动筹委会主席,2023年正式加入了美丽中国理事会成为理事。

 

对她来说,理事除了“认真做事”,还需要“感召”。就像刘芳把这颗种子播进自己心里一样,华真也尽己所能地向身边的家人、朋友、同事们讲述着美丽中国的故事,以此传递着这份对于乡村教育的关注,促成越来越多的人与美丽中国结缘。

 

broken image

美丽中国每年都会从各大高校招募、选拔和派遣300多位青年支教老师,签署志愿服务协议,与长期在地员工团队对接,前往乡村支教两年,与当地老师一起,为孩子们带去“扎根乡土,面向未来”的优质教育。在2023级项目老师招募中,美丽中国共收到8674份申请书,经过严格细致的筛选和评估,最终选拔364人进入暑期培训。这其中985/211等顶尖院校及海外高校毕业生占比达七成。

 

华真总结出,相比于其他的支教活动,美丽中国的优势有三:教育的传续性;老师与学生的双向价值满足;以人为本的核心原则。传统的支教活动中,有一个很大的问题是,当支教老师离开后,他所带来的知识源泉就此“断流”。而在美丽中国的支教体系中,老师开展什么课程,课上教些什么,都是按照提前制定的教育计划来进行的;同时,两年轮换制模式,即使上一届老师期满离开,还会有下一届的老师持续接力,将课程和项目活动延续下去。这样的传续体系保证了学生所受教育的连续性,也避免了支教老师的心血和努力白白流失。

 

在支教地区,支教老师们的工作不仅限于学科教学。对于正处于成长期的孩子们进行心理方面的辅导和生活习惯方面的教育,都是支教老师们的工作内容。在这样的过程中,不仅孩子们的学习、心理及成长需求得到了满足,青年教师们也更加了解了乡村地区孩子们的成长历程,真正看见了社会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现状。

 

在这样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们深知教育的能量。在支教老师们的帮助下,许多孩子们考了好成绩进入了大学,毕业后又主动选择加入美丽中国,继续传承这样的能量。同时,参与过美丽中国项目的青年们在未来的发展中也多了一个为社会做贡献、公益与慈善的维度。在支教项目毕业后,这些青年教师们大多选择继续在教育行业发展,把公益理念和慈善事业当作自己的人生追求。这样“育人,遇自己”的双向价值体系的建立实现了乡村儿童和青年支教老师的双向赋能和成长。

 

得益于政府的专项资金投入,近年来,偏远地区乡村学校的硬件设施建设越来越完备,篮球场、操场、实验室、专门的电学教室等等,一应俱全。然而在这些地区,优质的师资力量仍然不足,教育理念和方法也滞后于孩子们的成长需要。

 

相比于硬件设施,乡村教育中更缺乏的是“人”。也因此,美丽中国更加关注对人的培养。一方面更注重在招募及培训、保障支教老师的基本生活等“软件”上的投入,另一方面也联动当地社区,为乡村教师们提供高质量的培训项目,真正做到“授人以渔”。

 

见贤思齐,公益事业无疑是具有“感染力”的。有一次,华真带着朋友去南宁访校,原本对项目毫无了解的朋友在访校结束后直接变成了项目支持者。理事成员的女儿在耳濡目染下,甚至报名参与了美丽中国两年的支教项目。华真说,美丽中国项目中的人都乐于带着自己的家人朋友去访校,从中学习。她还透露,未来她也希望规划办一个夏令营,让对项目感兴趣的各领域青年们去访校,直接接触支教项目和支教老师以及孩子们,她相信,“看见美好,就是成为美好的第一步”。

 

broken image

 

 

broken image

运营一个慈善机构绝非易事,要想行稳致远,就需要来自各个方面的专业支持。多元化背景的理事会为项目的运营提供了第一张支持网络。

 

美丽中国理事会将近二十人,来自各行各业,根据本人的职业领域不同,每位理事各有擅长和侧重。例如长期在审计行业发展的理事,更多在财务工作方面投入精力;华真与客户对接的经验丰富,则更多聚焦在项目宣传和感召方面;此外还有商业、法律、教育等行业背景的理事。这样全方位多领域背景的团队能够在多个维度上“劲儿往一处使”,最大程度保障项目平稳运营的同时也为项目拓展出更多的可能性。

 

而整个项目各环节的运行,例如青年教师招募、选拔、培训及输送,支教老师两年的志愿服务津贴、各项保障等等,都需要持续的项目资金支持。因此,募款就是理事会的重要工作,也是华真的具体工作内容之一。募款所依托的社会上这张庞大的慈善网络,就是第二张为美丽中国保驾护航的大网。

 

多年的坚持让美丽中国有了“慈善信誉”。通过透明公开的资金用途与流向、肉眼可见的教育成果,慈善家们能够确信自己的捐助得到了善用,从而更愿意继续参与。于是, 美丽中国建立起了良性循环,处于这个网络上的每一方都受益良多。

十五年间,正是理事会与慈善网这两张结实有力的大网承托着美丽中国,让它越走越稳,持续聚焦和深耕,深化项目影响力。

 

broken image

由于在收藏行业和公益事业的双重职业身份,没有人比华真在“收藏”和“慈善”的关系方面更有话语权。

 

她认为,收藏和慈善的本质是一样的,都是出于爱的行动。收藏是对于艺术藏品、历史文物或是其他领域的东西的爱,是对于“物”和“美”的爱。在拍卖工作中,她从来不会因为物品的投资价值而向藏家推荐。她认为,藏家购入一件物品的基本要求是,他需要喜欢这件东西。唯有“爱”,才是收藏的真正理由。而慈善更是出于爱:正是因为慈善家们对社会、对教育、对孩子们的大爱,美丽中国这一项目才能得到这么多的支持。

其实,拍卖行和慈善事业间的联系本身就十分紧密,有些拍卖活动就是为慈善目的而举行的。买家或许没有直接参与慈善活动,但在慈善拍卖中拍下拍品,自然而然地就成为了慈善的支持者。有时,拍卖行也会主动参与慈善事业。

爱又会带来责任感。华真认为,她见过的所有认真的收藏家都有强烈的责任感——“收藏了这件物品,就有责任把它照顾好,就有道义保存好这件物品。”这种照顾不仅仅是由于它是自己的所有物,更多是因为知道它的价值,知道它对于社会的意义。许多精美的古董艺术品,都是由一个又一个的收藏家悉心照顾、传承给后人的。

而对于慈善事业,慈善家们正是知道这个项目的价值与意义、觉得自己有责任贡献力量,才会慷慨解囊伸出援手。大藏家即是大责任,大责任即是大慈善,二者的本质就此重叠。

 

broken image

 

broken image

 

对于2024年,华真也有着小小的期待。

关于美丽中国的工作,华真有两个愿望。对于自己来说,她希望能够再次参与更多的访校行程,深入大山,看看学校的新课程和新风貌。作为理事会成员,她时时刻刻心系着整个项目的运营:她期待着有更多人关注美丽中国,期待着更多的善心与爱。

至今,华真仍然觉得,十年前与美丽中国结缘,是最美好的事情之一。

 

broken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