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理由:
本期介绍的三本书籍为教师常用工具书,推荐给大家是希望提供一些可能的抓手。但同时提醒各位教育方法千千万,切记以学生为中心,以目标为导向。
书籍:《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
作者: 格兰特·威金斯,杰伊·麦克泰格

内容简介
什么是理解?它和知道有什么不同?为什么理解是一项重要的教学目标?我们如何知道学生达到了这个目标?在当前课程改革进一步深化、关注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情况下,我们怎样才能建设一套严谨的、有吸引力的课程体系,关注理解,注重学生的能力提升?
格兰特·威金斯和杰伊·麦克泰格在《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中回答了这些问题以及其他一些相关问题。自1998年两位作者将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UbD)这一理念引入教育领域开始,世界各地很多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应用了UbD框架。通过借鉴大量教师的实践反馈,两位作者在原有工作的基础上对UbD理念进行修订和补充,用于指导教育工作者的课程体系建设、评估和教学设计。本书以优化的UbD模板为核心,借助各学科领域大量的实践策略、工具和案例,解释了逆向设计的基本原理;对一些关键概念作了清晰透彻的阐释,比如大概念和基本问题;并关注理解六侧面如何丰富学生的学习。本书为教师设计者建设课程体系提供了一条清晰的路径,确保学生获得更为有效的学习体验。
作者简介
格兰特·威金斯(Grant Wiggins),哈佛大学教育学博士,“真实性教育”(Authentic Education)的负责人。威金斯为学校、学区和教育部门提供关于各种改革问题的咨询服务,并且是教育评估方面的专家,著有Educative Assessment、Assessing Student Performance等。
杰伊·麦克泰格(Jay McTighe)在充实而多元的教育工作经历中积淀和发展了丰富的经验,曾参与马里兰州教育厅的学校提升工程,通过协调全州之力来开发教学策略、课程模型和评估流程,从而提升了学生的思维品质。
书籍:《教学设计原理》
作者: R·M·加涅,W·W·韦杰,K·C·戈勒斯,J·M·凯勒

内容简介
《教学设计原理》突出了计算机和互联网等数字时代的信息技术对教学设计的影响。从系统的角度提出了教学系统设计的若干模型,并重点介绍了ADDIE(分析、设计、开发、实施、评价)模型,从更全面的角度刻画了教学设计的整个过程。此外,还探讨了建构主义思潮对教育教学尤其是教学设计的重要影响,并对和建构主义者的哲学与实践相联系的问题做了分析。本书反映了学生行为表现测量和教学系统评价等领域的新发展,如真实性测量以及教学系统评价的若干具体类型和方法。
作者简介
R·M·加涅(Robert M. Gagne,1916—2002),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早期的认知心理学家之一,信息加工学的代表人物,1974年获桑代克教育心理学奖,1982年又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应用心理学奖”。著有《学习的条件》《教学设计原理》《教学的学习基础》等。
书籍:《跨学科的项目化学习》
作者: 张悦颖、夏雪梅

内容简介
本书探索了跨学科项目化学习的主题选择和任务群的设计,根据不同的主题探索如何在课程之中融入21世纪对人才关键知识和关键技能的需求。不仅突破了国内跨学科项目化学习琐碎化的瓶颈,在课程结构上走出一条可行之路;还提供了丰富的任务案例、灵动鲜活的学与教的故事,对校长和一线教师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
张悦颖,上海市世界外国语小学校长,上海市徐汇区康健外国语实验小学校长,上海市特级校长,全国名校长领航班成员。主译《设计·制作·游戏:培养下一代STEM创新者》一书;主编《小学STEM教育实践路径与方法——上海市世界外国语小学的探索》等书籍。作为上海世外教育集团副总裁,负责集团旗下所有直属民办学校和托管公办学校小学课程的设计、实施和评估工作。
夏雪梅,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普通教育研究所课程与教学研究室主任。台湾师范大学、美国威斯康星大学访问学者。2015年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重大项目“‘零起点’政策背景下指向终身发展的儿童学习基础素养的课程与教学培育研究”的项目负责人。主要研究领域:课程设计与实施、课堂观察、学习设计。先后主持承担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等20余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