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理由】
人们对于教育的焦虑,源自于对教育本质的追求。每个人对教育本质的见解不同,期待的教育目的千差万别,而教育的实践形式也多种多样。
正是因为存在多个正确答案,导致教育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有很多人就教育这一无解命题进行思考、讨论、总结。
本期推荐的书籍和演讲只是抛砖引玉,教育丛林中还有更大的世界,祝福你我不要迷路,并且能走出自己的道路。
书籍:《爱弥儿》

作者:[法] 卢梭
内容简介
本书共分五卷。卢梭根据儿童的年龄提出了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进行教育的原则、内容和方法。在第一卷中,着重论述对两岁以前的婴儿如何进行体育教育,使儿童能自然发展。在第二卷中,他认为两岁至十二岁的儿童在智力方面还处于睡眠时期,缺乏思维能力,因此主张对这一时期的儿童进行感官教育。在第三卷中,他认为十二至十五岁的少年由于通过感官的感受,已经具有一些经验,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智育教育。在第四卷中,他认为十五至二十岁的青年开始进入社会,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德育教育。在第五卷中,他认为男女青年由于自然发展的需要,所以主要论述对女子的教育以及男女青年的爱情教育。卢梭提出的按年龄特征分阶段进行教育的思想,在教育史上无疑是个重大的进步,它对后来资产阶级教育学的发展,特别是对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提供了极可贵的启示。
作者简介
卢梭(1712—1778)是法国杰出的启蒙思想家、民主主义者。本书是他的一部重要著作。
豆瓣链接
书籍:《爱的教育》
作者: 【意】埃迪蒙托·德·亚米契斯

内容简介
《爱的教育》是意大利作家埃迪蒙托·德·亚米契斯创作的长篇日记体小说,首次出版于1886年。这是一本日记体的小说,写的是一个小学四年级学生安利柯一个学年的生活,期间穿插着老师每月给学生讲述的“故事”,还有父母为他写的许多具有启发意义的文章。
作者简介
埃迪蒙托·德·亚米契斯(Edemondo De Amicis)生于1846年,曾在军旅里历练。退伍后,亚米契斯致力于文学创作,他以明快、清新的笔触,记叙各国的风土人情,其中代表作品有《西班牙》《摩洛哥》《君士坦丁堡》等。亚米契斯最重要的作品,当属1886年创作的《爱的教育》,这部作品为他赢得世界声誉,使他的创作生涯达到顶峰。
豆瓣链接
演讲:《教育的器量》
演讲者:张轶超

内容简介
这是一个做农民工打工子弟教育的人对教育的思考:
“教育不应该是去选择对象的,不是说这些穷孩子所以我给他这样一种教育,然后富孩子我给他另外一种教育,教育其实是不限于任何对象的。”“教育应该让每一个人能够去找到自我,每一个人的梦想真的是跟他自己切身相关的东西,而不是一些大人们塞给他们的那样一些梦想,那样一些成功的道路。而且这些东西其实不一定靠谱,就是你得到了之后又怎么样呢,你一定还是会觉得空虚失落。”
演讲者简介
张轶超,复旦大学哲学系研究生,是上海久牵志愿者服务社的创始人,张轶超的另一个身份是上海一所国际学校的老师,教高中生TOK(知识理论)课,探讨如何选择自己的人生。
视频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