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主页

公益时报|美丽中国支教项目:15年助力乡村教育变革

· 媒体报道

在中国的教育领域,有一个特别的组织,他们用15年的时间,以公益的方式,为乡村孩子带去了深远的影响。这就是美丽中国支教项目,一个以“以学生为中心”、“相信可能”、“创新求变”为核心理念的非营利项目。

  今年是“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实施20周年,也是美丽中国支教项目实施第15周年。该项目为推动乡村教育资源的均衡化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一批又一批年轻志愿者投身其中,奋斗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前线。

 

broken image

 

让乡村孩子获得同等的优质教育

  在中国的广大乡村地区,有许多潜力的孩子,他们渴望知识,追求梦想,却因地域和资源的限制,无法享受到应有的教育权利。为了改变这一现状,美丽中国支教项目于2008年发起,每年向社会招募和选拔优秀大学毕业生,输送到云南、甘肃、广西等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的地区,开展为期两年的支教工作。

  据北京立德未来助学公益基金会秘书长李薇薇介绍,美丽中国支教项目发起的初衷是为了解决中国城乡教育资源不均衡的现状,将“让所有中国孩子,无论出身,都能获得同等的优质教育”作为美丽中国为之努力的愿景。

  不同于寒暑假短期支教,美丽中国通过“两年轮换制”,输送多批教师进行长期服务,为教育资源匮乏地区提供持续稳定的师资力量,为学生提供扎根生活、面向未来的教育。在进入学校之前,每位老师都要参加为期1个月左右的岗前培训,通过上岗考核后,才会开始两年的支教生活。

  在李薇薇看来,两年的时间可以支持支教老师之间的传帮带过程,实现人才的接力,为乡村持续补充优质的师资力量。

  潘淑宇是美丽中国支教项目2017年至2019年的支教老师代表,大学毕业后便来到了广东潮州饶平县,担任小学班主任和语文老师的她,因为学校师资力量的缺乏,还同时兼任了好几门小学科,例如音乐、美术、科学……

  两年的时间,潘淑宇与学生们朝夕相处,共同学习,留下了很多难忘且美好的回忆。她将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科学的教学方法带给了当地的孩子们。“最开始,我只是想为这些孩子们打开一扇窗,让他们看到更大的世界,”潘淑宇说,“但我现在发现,他们也打开了我对乡村教育的理解,让我看到了自我成长的可能。”

 

乡村孩子和优秀青年双向赋能

  两年的支教工作结束后,潘淑宇开始思考,如何让短暂的支教工作能够延续?于是,她做了个决定——回到了家乡广西隆安,加入到美丽中国项目成为其中的一员。把对教育的全部探索、经验和思考,献给养育自己的家乡。

  如今,潘淑宇的身份是美丽中国广甘团队运营经理,从支教老师到项目主管,身份的转变让她对支教的价值、意义有了更深远的思考。

 

broken image

 

 在中国乡村地区,优质教师资源一直存在缺口,而支教志愿者的数量永远不够。如何才能聚合更多人的力量,为这个地方带来更长久、更深远的影响?

  自2019年起,潘淑宇携手同事们开始尝试在乡村学校推行“美丽乡教计划”:

  组织专家向乡村教师介绍核心素养教育理念,提供STEM、少儿编程、乐乐箱等创新教育课程资源和相关培训;在双减政策出台后,支持学校做好高质量的课后延时服务——以此赋能乡村教师,为当地教育生态注入新的活力。

  “真正影响一所乡村学校长远发展的,是学校校长和长期扎根乡村的当地老师们,他们的认知、理念和想法很重要,很多事情要想做成,就得先让这些人更新对教育教学方式的看法。”

  潘淑宇发动支教老师们,一起参与到乡村STEM课程的研发和运营中来,贡献年轻人的灵感、创意和活力,从线上线下工作坊做起,一点一滴地在乡村学校绘制起创新教育培训的蓝图。

  据潘淑宇介绍,自2019年至今,已经为超过700位当地老师提供核心素养教育理念的培训,支持其中250位开课。“过去这一年,我们陆续收到早期参训的老师的反馈,向我们表示肯定的同时,感谢我们提前四年把STEM教育带给他们。还有很多老师反馈,在实践这些素养课程的过程中,不仅看到了学生的成长,自己也收获了自己的成长和快乐。”

  通过美丽中国支教项目,无数的乡村孩子开始接触到新的知识和理念,打开了视野,也激发了他们对未来的憧憬。项目还有一个独特的“育人,遇自己”的服务学习模式,该模式强调在为乡村孩子提供优质教育的同时,也注重对青年志愿者的个人成长和能力提升。志愿者们在服务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帮助乡村孩子提升学习成绩和素质,也能在志愿服务过程中加深对乡村教育的理解并获得个人成长和能力提升。

  这种双向赋能的实践模式,让志愿者们在与乡村孩子的互动和交流中,更深入地理解了教育的意义和价值,也激发了他们对于公益事业的热情和投入。同时,这也是对乡村教育的一种深度参与和积极推动,为乡村教育的均衡化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让乡村教育焕发新活力

  近十余年,中国乡村快速发展,泥泞的乡村小道逐渐被走成了宽阔的水泥路,在支教工作中老师们见证着乡村的巨变。

  随着项目的深入开展,支教老师的角色已远不止于教师。他们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孩子们的引路人和朋友。在乡村学校,许多孩子因为家庭经济困难或者父母外出务工,缺少关爱和陪伴。

  支教老师们的到来,让乡村学校的孩子们感受到了新的温暖。15年来,美丽中国支教项目已经为近500所乡村中小学输送了超过3400名支教老师,为近100万人次乡村学生带去了积极的影响,授课超过352万节。这些数字背后,是无数青年志愿者的付出和努力,也是美丽中国支教项目一直以来坚持的理念和宗旨。

  在李薇薇看来,美丽中国支教项目的价值并不仅仅体现在这些数字上,这个项目更深层次的价值在于,它为中国乡村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通过输送优秀的青年人才和先进的教育理念,成功地为乡村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同时,这个项目也为长期推动中国教育均衡化发展做出了贡献,培养了一批具有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创新能力的优秀青年人才。

  罗垚平是受惠于美丽中国支教项目的学生,他毕业于美丽中国支教项目学校之一——南涧彝族自治县第二中学。“这个暑假我回了趟母校,跟同学们聚了聚了解到,大家过的都很好,同学中有人考了中南大学,有人去了云南师傅大学、大理大学,也有的选择了体育特长生去了成都体院。”罗垚平介绍道。

  在他看来,美丽中国支教项目一方面补充了学校的教育资源,提升了师资力量,另一方面也促进了支教老师自身的变化。“老师们在接触学生后会根据实际情况改变教学理念和方法,也让他们在面对困难的时候变得更加坚强。”

  随着乡村的发展,乡村教育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据李薇薇介绍,最初,支教项目主要是向乡村输送师资力量,补充乡村学校师资的不足,而随着乡村学校的发展和硬件设施的逐渐完善,支教的方向也发生了调整和变化。她说:“随着乡村学校开足开齐课程的要求和提升学校课后服务的需求增多,我们支教的内容也更加多样,比如针对科学、音乐、体育、美术等学科,我们会派遣有这方面专业背景和特长的支教老师去专职教授,帮助乡村学校来开展孩子们的素养教育,还有链接一些资源来帮助学校在课外开展活动,拓宽孩子们的视野,发展高质量的课后服务。”不仅教学生,也教老师。在美丽中国乡村支教项目中,也会为当地的老师培训赋能,推行素养教育的教学思路和方法。

 

  李薇薇告诉记者,在乡村振兴中,乡村教育也发生了变化。首先,乡村学校对优秀年轻教师的吸引力逐渐增强,这使得乡村教育的人才断档情况得到了缓解。其次,随着现代化教育技术的不断推广和应用,乡村学校也逐渐适应了现代化的教育方法和手段,这使得乡村教育的教学质量得到了提高。最后,随着美丽中国支教项目的深入推进,越来越多的乡村学校开始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注重学生的学业成绩,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综合素质。

  总的来说,美丽中国支教项目通过实践探索和成果成效,证明了教育是改变乡村孩子未来的重要途径。同时,通过开展拓展课程和课外活动,项目还帮助学生建立了乡土文化自信,激发了他们对家乡的热爱之情。这些学生在未来有可能会选择回到家乡,为乡村社区的建设和发展做出贡献。因此,美丽中国支教项目不仅改变了乡村孩子的未来,还有助于推动乡村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这个项目的核心理念和运作模式,也为中国的公益事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